湖南大学社会科学处
当前位置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报告 > 正文
学术报告
讲座纪要 | 王日根:谈呼唤良知:《儒林外史》的文化价值观
时间:2017-09-18 浏览量:
编者按】2017年9月8日下午,由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与凤凰网共同主办的岳麓书院讲坛第289期,在岳麓书院内中国书院博物馆报告厅举行。本期讲坛邀请到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王日根教授,主讲“呼唤良知:《儒林外史》的文化价值观”。岳麓书院青年教师单磊主持讲座。承办方凤凰网国学频道全程视频及图文直播。为便于社会大众了解讲坛主要内容,讲坛承办方岳麓书院国学研究与传播中心工作人员特整理成讲坛纪要,以飨读者。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王日根教授主讲岳麓书院讲坛第289期
王日根教授首先赞誉岳麓书院“朱张会讲”(南宋乾道三年,著名学者朱熹与张栻论学于岳麓书院)精神,认为岳麓书院所传承的会讲精神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形式,进而指出湖南岳麓书院与福建学界渊源悠久,二者因朱熹而结缘。朱熹宣扬的理学是中国儒学发展的第二波高峰,朱熹的理学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其代表作《四书章句集注》也成为了古代科举考试指定教材,对中国的科举制度产生了重大影响。现在影响更大的是儒学发展的第三波高峰——王阳明的心学。阳明学说的核心在于“良知”二字,而良知的获得,首先在于一个人要保持好的心肠,而读书的多少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好坏。因此,我们看人要突破既往的观点,必须要看这个人有没有保持良知。我们要多做调查,多接触社会底层,保持内心的良知。
《儒林外史》不单单是小说,还是一本“历史书”
在正式阐述《儒林外史》文化价值观之前,王日根教授讲述他研读《儒林外史》的经历、感受和理解。他引用《儒林外史》序言中的一句话:“夫曰‘外史’,原不自居正史之列也;曰‘儒林’,迥异元虚皇渺之谈也。”这深刻阐释了《儒林外史》一书的性质。王教授认为  《儒林外史》不宜单单作为小说来看,而应该当做历史书来看,它是特别追求事实的,它很多地方描述的就是社会现实。《儒林外史》虽然写的很散,但是始终以“功名富贵”为中心。我们在看中国传统时代的时候,有很多的途径,可以通过小说,以及其它的正史资料等。而阅读《儒林外史》可以给我们一些关于传统社会,关于过去那个时代的认识以及怎么面对历史、现实与未来三者之间关系带来的一些启示。比如,《儒林外史》中所描写的将相、神仙和凡人也没有太大的区别,也都会追求功名富贵。但是书中强调,  对于功名富贵的追求要适当,不能挖空心思,不顾良知。《儒林外史》所要表达的就是这样的一种文化价值观。      
岳麓书院讲坛现场 凤凰网国学频道进行全程视频直播
《儒林外史》世相描摹中对“良知”的扭曲
在讲座中,王教授重点阐述《儒林外史》的世相描摹及其所含的文化价值观的问题。
首先,《儒林外史》包含对古代科举制度的描述
在科举取士制度实施下,不管是书香门第还是耕读之家,心向科举的态度是一致的,进学为官的机会也相差不多,因而社会上升流动的渠道始终是畅通的。然而科举制发展到明清后,逐渐地趋于定制化和规范化。浙江的一位书生钟毓龙在《科场回忆录》中详细地介绍了当时科举考试的情况,读之令人感慨万千。科举考试需经过童子试(考秀才、小试)、院试(学院考)、岁科试、乡试、会试、殿试等环节。参加考试的对象也包含了社会各个阶层的民众。不同阶段的考试在身份、试题内容、考试时间等方面具有不同的要求、特点和目的。因而也产生了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如更改户籍、行贿受贿、作弊等。
其次,《儒林外史》对其他社会乱象的描述
如在《儒林外史》书中表现突出的迷信八股、笃信礼教的迂儒周进、范进等(第2-4回);杨执中、牛布衣、娄氏公子赵雪斋等装腔作势,厚颜无耻的无聊名士(第8-15回);王惠、严贡生、匡超人等以权谋私、虚伪狡诈的无耻官绅(第4-8回)。他们要么结党营私、拉拢新进,要么蓄意作恶、横向乡里,要么依势为非、良心丧尽;还有诸如冒充欺骗、奢靡攀比等。
由于明代以来科举制度的制度化与规范化运行,入科场考功名,对致良知的考核往往付之阙如,于是本来驻于心中的良知、或者经过“存”与“养”而形成的良知让遭受世俗各种诱惑而渐行渐远,乃至荡然无存。由于存在这样的问题,对良知的要求就很重要。这时,王阳明的“良知”学说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良知的保存与维持是成圣的基本条件。在吴敬梓眼里,  良知是社会维持的基础,致良知是人之为人的至上追求。
《儒林外史》虽然是讽刺小说,但是也有描写正面的东西。比如杜少卿、庄绍光、虞育德等名副其实的硕儒(第31-37回);郭铁山、萧云仙等实施“礼乐兵农”的真名士(第38-43回);余特、余持、虞华轩等与恶俗对抗的正直儒生(44-47回);还有季遐年、王太、盖宽、荆元等超凡脱俗的市井奇人(第55回)等。而在社会下层中,保存了“良知”的人也不少,如孝顺父母、严守礼仪等,这构成了当时社会的一抹亮色。
《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的价值观
《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先生作为一个失意的知识分子,以自己的所见所闻,记录了他所处时代的社会生活的某些侧面,其所表达的是  “良知”应成为人之立世的基本坚守。在“良知”的标尺下,他看到了社会的沉沦,却亦不失亮色。从吴敬梓《儒林外史》所述人物故事中,我们能体会到吴敬梓  臧否人物的标准就是“良知”,一个人做了符合“良知”的事,就受到肯定。在社会每个阶层中,均有可肯定的人物,也均有该否定的人物。正所谓“  此间不问人贵贱,不问官尊卑,但看一念之间正不正尔。”
孔子说,交朋友要交胜于自己的人。道德与良知的发扬,周围的环境也很重要。当前,我们的社会环境对传统道德的重视与弘扬,越来越好。中央也强调  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和魂。我们需要宣传祖先留下来的好的文化遗产。      
岳麓书院青年教师单磊主持本期讲坛
随后,主持人单磊老师作了总结发言。单老师指出《儒林外史》一书,过去大家都把它当成一部小说来读。通过本期讲坛王教授的解读之后,原来《儒林外史》不仅仅可以作为文学作品来读,还可以从中透视出社会、人的心理,还有我们的讲坛主题——人性、良知等方面。本期讲坛,王教授从一部小说出发,引出那么多问题,但又不仅仅局限于小说,而是与当时的政治、制度、经济、社会、文化相结合考察,这对我们做研究、选题等方面都是大有裨益的。
附:【岳麓书院讲坛简介】
岳麓书院讲坛秉承岳麓书院“朱张会讲”精神,打造立足湖南、影响全国、辐射海外的高端高雅文化品牌,由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倾力打造的公益性质国学讲学活动。讲坛举办是为了拉近国学与普通大众的距离,让更多人感受学者智慧,彰显出中华民族在新时期的文化自觉与自信,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贡献。
【温馨提示】
岳麓书院讲坛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非常欢迎大家来岳麓书院听讲座。敬请关注岳麓书院微信公共号(hudayuelu),或加入岳麓书院讲坛QQ群(二群群号:398933230),了解更多讲座资讯。非常感谢大家关注、宣传及参与讲坛,期待到时岳麓书院见。
(岳麓书院供稿)

     
扫一扫,关注社科处微信公众号

 

最后更新于: 2017-09-18 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