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大学社会科学处
当前位置当前位置: 首页 > 最新动态 > 正文
最新动态
邓媛、朱健平:交替传译认知加工焦虑量表的编制及其效度检验
时间:2018-06-21 浏览量:

近日,我校朱健平教授、邓媛副教授、博士在《外语教学与研究》2018年第3期发表了题为《交替传译认知加工焦虑量表的编制及其效度检验》的学术论文。

在外语学习中,焦虑一直被视为影响个体外语学习效果的主要情感因素。外语学习焦虑的测量能够增进对外语焦虑本质的理解,也有利于更针对性地发现外语焦虑的来源,并能更准确地反映外语焦虑与特定外语技能的关系。口译被认为是外语技能中最具挑战性的任务,并因其即时性、多任务性、认知处理任务的复杂性等成为高焦虑的外语学习活动,口译焦虑的管理控制也被认为是口译能力的体现和口译成功的重要影响因素。与此同时,作为一种特定情境与技能的外语焦虑,口译焦虑的相关测量研究常采用一般焦虑量表或外语学习焦虑量表,或结合口译的情境特点对一般性量表加以改造,但现有口译焦虑测量研究或未对量表的结构效度,即测量可说明理论构想的结构或特质的程度进行检验说明,或未对量表进行构造分析,且未考察口译认知加工的全过程。

本研究基于认知模式焦虑量表,结合交替传译实践特点,编制了一个交替传译认知加工焦虑量表,并通过构造分析和效度检验对量变的信度和效度进行检测,在形成正式量表后,对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建构效度、重测效度及预测效度等作了进一步检验。研究发现:交替传译认知加工焦虑量表可由听焦虑、记焦虑和译焦虑三个构造因子组成,量表中的三个构造因子保持了稳定性和有效性,并体现出不同的显著特征。较之二因子模式,该三因子模式焦虑量表对深入了解译员(尤其是学生译员)的交替传译焦虑状况更具针对性,对口译教学和实践也更具指导价值。此外,本研究从实证数据上对口译精力分配模式理论、口译认知加工两段论等认知理论进行了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