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社科快讯 正文

“文化传统与当今中国政治体制”讲座成功举行

2014-06-19 10:10:30 

2014      年6月12日      晚,致公党湖南省委主委、省监察厅副厅长、湖南大学法学院博士生导师胡旭晟教授应邀在法学院模拟法庭举行题为“文化传统与当今中国政治体制”的讲座,这是胡旭晟老师即将开办的“当今中国文化政治体观察”系列讲座第一讲“文化与道路”。本次讲座由院长助理蒋海松老师主持,法学院副院长袁柏顺教授、院长助理高中老师、肖洪泳老师等进行评论,赵讯教授、肖艳辉老师、余凯老师、徐琳老师及诸多师生参与了讲座。
胡旭晟教授首先介绍了问题由来。他认为,2008年前西方很少真正客观研究过中国政治体制。无论是西方还是国内都对于我国政治体制都存在长期而广泛的质疑与不自信,而当今中国政治体制面貌及原因、社会主义真正优势、我们的政治体制与西方相比是否具有优势等都是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他继而从《论美国的民主》等理论出发,提出 “民主政治是一种基于文化的实践”的观点,引出本讲的核心主题,即中国文化传统对当今的政治有怎样的影响、我们的政治体制是否适合中国的文化土壤。
胡老师依次归纳了中国文化传统的主要特征,分别是“合作和谐”“集中统一”“整体主义”“实质主义”。在“合作和谐型文化及其影响”部分,胡老师认为中国强调和合、合作、和谐,而西方强调对抗、制约、竞争。由此演绎出中国天人合一观和儒释道“和”的共通性思想,西方则是天人对抗、勇于冒险等文化特征。在“集中统一型文化及其影响”部分,中国注重集中、统一,西方注重分权、制衡。胡老师举出了大禹治水、后羿射日、栾菊杰打出“祖国好”横幅等生动的例子说明中国文化中“集中资源”“中心观”的政治追求。在“整体主义文化及其影响”方面,中国注重社会秩序、整体利益,西方则注重个人自由和个人权利。在“实质主义文化及其影响”方面,中国注重实质与内容,西方则注重程序与形式。经过上述分析,胡老师总结指出,通过中西政治体制比较,可以看出二者的文化基因不同,文化传统深刻影响当今中国政治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与灵魂依然是当今中华民族的根本思维方式;当今中国政治发展道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文化传统;当今中国体制植根并适应着我国的文化土壤,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独特的民情国情决定了自己的道路选择,那些完全按照西方的观念来看待评价中国体制的做法行不通。
  在评论阶段,袁柏顺教授认为胡老师更多是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分析,文化概念过于宽泛,角度具有一定局限,而政治文化与传统文化有所不同,有些政治价值也并非西方所独有,“削足适履”和“单以立场定输赢”的倾向值得商榷。高中老师认为胡老师对中西文化的比较是客观的,尽管难免存在着贴标签这样的弊端,但进行学术角度研究难以避免这样的概括。肖洪泳老师感恩了胡老师作为学业导师对自己走上治学之路的影响,他在评论中指出以古希腊为代表的西方也存在整体主义的政治文化思想。美国的联邦制也存在一种集中统一,只是这种集中是有限的集中;西方虽注重程序,但并未忽视实质的重要性。蒋海松老师也感恩了胡老师在思想引导、学术组织、创办刊物等方面对自己的深远影响。他肯定了胡老师从中西比较探询制度的文化基因的进路,但也坦率指出,这难免有文化决定论的缺陷,他认为制度创制比文化因袭更为重要,制度固然会受到文化束缚但也可以反过来塑造文化,比如商鞅严行变法影响秦国国民性、酒驾入刑改变了中国酒文化、高压反腐遏制送礼文化,以文化拒绝改革是一种懒惰论、国情决定论,中国需要从经济改革到政治改革的突破,而较之作为学者的客观与理性,今晚讲座更多受到了政治角色的限制。胡老师在回应中承认将中西文化类型化处理容易变成贴标签的行为,但为了突出重点难以避免。他回顾了自身学术与从政兼有的经历,从自身感悟出发,他认为实践和学术存在适度区分,政治化思维可能影响了自己的学术表达,但当前政治体制的核心问题不是奢谈理论,而是稳健的实践,民主与与社会发展相关,与经济不能分离。胡教授的坦率回应和嘉宾们观点的激烈交锋将讲座推向高潮。
                                                                                                                                                                      (      法学院供稿)

最后更新于: 2014-06-19 0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