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7日,借助互联网,跨越太平洋,国家级教学名师、我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学术带头人、马克思主义学院柳礼泉教授为学生如期开课。
寒假期间,牵挂儿孙的柳礼泉教授与夫人一道赴美探亲,却因疫情严重导致原定回程航班取消,无奈滞留异国,至今仍然身处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66岁高龄的老同志克服了身体、心理、网络、技术等难题,每周三、四、五都与学生相聚在“云端”。这一场场跨洋约会,基本在当地时间都是深夜,他每次都准时守候、从未缺席。
经过近一个月的磨合,他领衔的硕士生思政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教学由“保障运行”转入“提质增效”阶段,自己主讲的硕士生“教学法研究”专业课也从“理论主讲”进入了“在线实践”阶段。
柳礼泉教授克服时差、平台操作等难题,
与学生“相约云端”。
克服“时差” 准时守候
2月27日,柳礼泉老师的“教学法研究”正式课程开课;
3月9日,隔着太平洋,柳礼泉老师和学院师生“一道”,与全国大学生同听一场思政大课;
3月12日,时差10个小时,当地时间凌晨2:30,柳礼泉老师本学期第三次网络上课完成……
3月19日,“教学法研究”课程第四次网上授课,微课小组纷纷“登台”,分别进行讲课、评课。
柳礼泉老师开展“教学法研究”在线教学。
本学期,学校思政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由柳礼泉老师领衔,涵盖20个课堂、1461名研究生的教学,他本人承担了两个大班、160名学生的教学任务。他还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开设了“教学法研究”专业课程,班上有56名学生,采用QQ群直播授课模式,每周四个课时。
对于身处国外的教师而言,时差成为网上授课最大的问题。柳礼泉老师在西雅图,国内下午两点半开始上课时,当地时间已是夜晚十一点半,等课程结束后,已是深夜两点多。为了营造安静的授课环境,柳礼泉老师在地下室开展在线教学。
“柳老师非常值得尊敬,他克服时差的困难,给学生们一讲就是三个多小时的课,还留心照顾同学们中午用餐时间,让大家很感动。”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教学法研究’助教汤素娥说。
柳礼泉老师与学生们聊聊宅家日常。
“虽然对网络并不陌生,但是这样大规模开展线上授课,确实前所未有,对我们的挑战很大。”为了克服各种困难,他勇于接受新事物,主动学习和探索不同载体的网课;为了让学生掌握有利于课程学习的资料,他及时分享素材,实现课上与课下对接;为了以身示范、严肃课堂纪律,他每次课都提前半小时“进堂”准备;为了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积极性,他深入浅出,用各种鲜活的、有趣的案例,引起学生的关注。
“我上‘教学法研究’,这次网课经历正好也是一种研究嘛,可以让学生做一次‘特殊’的实践。”前四次课上,柳礼泉老师按部就班地每次讲两个专题,之后的课轮到“学生做主”,班上的56位同学分成了11个微课小组,从教学设计、课件准备、方案分工、说课评课,都由学生自主完成。
“看得出来,柳老师上课之前准备都比较充分,上课用的课件都会随着课堂进程发到群里。”马克思主义学院2019级研究生郭范钰说,“我们马上就要进入小组上台展示环节了,并没有因为网络授课就耽误实践和互动环节。”
“柳老师讲课很生动,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让我们受益良多。”2019级研究生张滕说。
关爱学生 师门温情
柳礼泉老师的课从来都不止在课堂上,还在生活里。说起老师,“柳门”中人都会竖起大拇指,骄傲地告诉你,“柳老师把我们当成他的孩子一样。”
“视频课前,跟先进来的同学们聊聊宅家的情况”,是柳礼泉老师的习惯。面对班上湖北籍的学生,他谆谆善诱,努力减轻学生的思想负担;面对学生远亲不幸感染的情况,他嘘寒问暖,认真做学生的思想工作;面对同学们因网络故障导致无法提交作业的急切面庞,他耐心宽慰,负责任地做出补救方案。
“毕业论文怎么办?”“能按时毕业吗?”,对于柳礼泉老师所带的学生来说,这些问题好像并不那么难。据专业硕士李开妍回忆,柳老师从入学伊始便悉心指导学生撰写论文,师门每两周会召开一次读书沙龙会,邀请院里的其他导师和学生一起探讨论文写作,在这一过程中她收获颇丰,掌握了一定的写作技巧。“在即将毕业之际,面临求职就业和完成学位论文两大方面的压力,幸好有了平日里的点滴积累,让我更加从容地应对。”
柳礼泉老师在师门的微信群中
督促毕业生的论文进展。
虽然处于疫情时期,柳礼泉老师对大家的指导也未曾放松,会不定时在师门的微信群中督促几位毕业生把握好论文写作的进度。上周,几位即将毕业的学生都将论文初稿发给了老师,很快都收到了指导意见。“怕我们没明白,老师还会同我们逐一微信语音通话,指导细节问题。”李开妍感激地说,“幸得吾师,我一定会细心修改,争取顺利毕业!”
不光是对在校生,对已经毕业的学生,柳礼泉老师依旧牵挂关心。王艺璇去年下半年毕业时考入武汉大学读博,一直与老师保持着密切联系。“家里爸妈都还好么”“学习科研上最近有什么想法”“要注意保护身体,在家也要注意安全”……近段时间,师生俩人的联系更加频繁。“老师把我领进学术的大门,又亲手送我迈上更高的台阶,他希望我们飞得越高越好,又心疼我们飞得太累太疲惫,微信里、电话里都是慈父般浓浓的牵挂。”王艺璇说。
来源 | 宣传部、湖南大学新闻网
记者 | 周丹
编辑 | 耿金语
责编 | 周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