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中学卓越教育“五为”要素的研究与实践》
研究报告目录
一、问题提出
二、课题界定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意义
五、理论依据
六、研究目标
七、研究内容
八、研究方法
九、研究过程和措施
十、研究结论及分析
(一)明确普通中学追求卓越教育的战略意义。
(二)构建普通中学卓越教育的五角星模式。
(三)探讨普通中学卓越教育观念的具体内涵。
(四)剖析普通中学卓越教育资源的开发策略。
(五)分析普通中学卓越教育环境的建设途径。
(六)总结普通中学卓越教育方式的具体内容。
(七)研究普通中学卓越教育质量的评价体系。
(八)探索普通中学卓越教育的运行机制。
(九)分析政府创造卓越教育的必备条件。
十一、课题研究的成果及反响
(一)理论成果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二)实践成果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十二、问题讨论
十三、参考文献
课题类别: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6年重点资助课题
课题批准号:XJK06AJJ002
学科分类:基础教育
课题主持人:黄佳 中学高级教师长沙市第十五中学校长
主要研究人员:刘世军聂庭芳任忠武翁光龙张桃周合云周小虎
李荣勇昌海峰徐业权杨鑫陈彦杨巧玲
《普通中学卓越教育“五为”要素的研究与实践》
研 究 报 告
一、问题提出
社会基础靠经济,经济腾飞靠科技,科技进步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教育振兴靠教师。2000年在塞内加尔举行的全民教育论坛上发表的《达喀尔宣言》指出:“向所有人提供教育是胜利,但如果不能向所有的人提供保证质量的教育那只不过是一种空洞的胜利”。因而,全民优质教育实际上已经成为新世纪各个国家的共同追求。因此,普通中学如何全面地高水平地实施素质教育,不断实现自我超越,不断追求卓越,扎扎实实地全面的提高整体发展水平,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成为了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
二、课题界定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对“卓越”一词的释义,非常优秀、超出一般的素质教育才是卓越教育。普通中学卓越教育并非“精英教育”,而是非常优秀、超出一般的素质教育,涉及范围很广,内部要素和外部条件很多。应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运用系统科学原理,实践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
普通中学卓越教育的“五为”要素,即以卓越的教育理念为先导;以卓越的教育资源为基础;以卓越的教育环境为保障;以卓越的教育方式为关键;以卓越的教育质量为目的,五个维度既各自冒尖,又联成一体,构建成五角星模式。 |
三、研究综述
美国卓越教育委员会(The National Commission on Excellence in Education)1983年出版了一系列的“卓越报告书”(Task Force)。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0年“世界教育论坛”上提出了“全民教育行动框架”,要求“所有的学习者都有权接受卓越的基础教育”。2003年10月,又印发了《关于教育质量的部长圆桌会议公报》,120多个国家的教育部长作出了这方面的承诺。当年12月,国际教育局在其《教育信息与革新》期刊上发表了提升教育质量处处长玛丽·乔伊·皮戈齐(Pigozzi·M·J)的论文《全民优质基础教育的要素》,对卓越的基础教育提出了六个关键性维度。《现代汉语词典》诠释“卓越”的词义是“非常优秀,超出一般”。早在1998年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会上,江泽民同志就号召办世界一流大学,并将其标准概括为“四个应当是”。一流大学要有一流中学作支撑,普通中学卓越教育应当有自身的要素。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许多中小学出类拔萃,《教育研究》(北京)2002年第3期发表了书评《理想:追求卓越的教育》;2005年第6期又发表了《实施优质教育,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论述江苏省泰兴市洋思中学的经验及启示。2005年7月,浙江教育出版社还出版了该省海宁市实验小学的《走向卓越教育》一书。
四、研究意义
1999年6月,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鼓励和支持冒尖,鼓励和支持当领头雁,鼓励和支持一马当先。”2005年6月,陈小娅副部长在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讲:“我们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同样要积极鼓励经济比较发达、教育发展程度较高、发展条件较好的地区先行一步……从而有效地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由此可见:本课题的意义在于形成普通中学教育的“发展极”,对全省普通中学实践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起示范、带动作用。研究的理论价值在于掌握发展学中“发展极”的结构与功能,应用教育科学知识,明确卓越教育五大要素的内涵、处延及其相互关系,对示范性中学具有认识论(何为示范、为何示范)和实践论(作何示范、如何示范)的价值,在这方面补充和更新教育学理论。实践价值在于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2005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办好省级示范性中学,使其对市、县示范性中学“有效地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为世界一流大学奠基;适应建设和谐社会、全面实现小康的需要。
五、理论依据
一是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二是依据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示;三是依据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的论述,应用现代系统论的整体性原理、层次性原理、结构性原理、目的性原理、环境适应性原理;四是依据发展学中关于非均衡发展与均衡发展的的辩证关系的理论;五是依据现代教育学的教育论、课程论、教学论和管理论,特别是体现新课改理念的主体论、互动论、乐学论、创新论等。
六、研究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逐步完善普通中学卓越教育的“五为”要素:一是以卓越的教育理念为先导;二是以卓越的教育资源为基础;三是以卓越的教育环境为保障;四是以卓越的教育方式为关键;五是以卓越的教育质量为目的。这“五为”既各自冒尖,又联成一体,构建普通中学卓越教育的五角星模式。以此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素质教育范式之一。“十一五”规划期间初显端倪,2015年大见成效,使本校成为全市领先、全省示范、全国知名、全球居上的学校。
七、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分8项:1、普通中学为什么要追求卓越的教育? 2、普通中学怎样树立卓越的教育观念? 3、普通中学怎样扩大卓越的教育资源? 4、普通中学怎样建设卓越的教育环境? 5、普通中学怎样选用卓越的教育方式?包括学校德育的实践体验式、学校智育的自主学习式、学校体育的身心和谐式、学校美育的多元一体式、劳技教育的持续创新式等。其中每种方式既有范式,又有变式;既有质的规格,又有量的要求。6、普通中学怎样评价卓越的教育质量? 7、学校怎样建立卓越教育的运行机制? 8、政府怎样创造卓越教育的必备条件?
八、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四种研究方法:一是调查法。按课题研究目标,对本校教育工作进行现状调查、归因分析和对策研究,并组织课题组骨干成员赴江苏省考察卓越教育。二是文献法。上网收集国内外相关的文献,并按课题研究内容,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的报刊论文中选编6辑学习资料,连续分发给课题组成员。三是行动研究法。边研究,边行动,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四是个案研究法。对本校个别优良班级、优质课程(课堂教学设计、课堂实录、课件精品、课后反思)、优秀师生、优美设施等进行跟踪研究,获取案例。
九、研究过程和措施
(一)组织了外出观摩
为了进一步开阔课题组成员的视野,认真学习各种先进经验,从而为课题研究奠定基础,课题组积极采取“走出去”的措施,先后五次组织外出考察学习活动。2006年下半年,在学校领导的带领下,全体课题组成员赴洋思中学进行了为期两天的考察学习。2007年上半年,在学校学校领导的带领下,全体课题组成员赴衡水中学进行了为期两天的考察学习。2007年下半年,学校组织全体课题组成员赴深圳高级中学考察,学习经验。2008年,学校组织全体课题组成员赴永威中学考察学习。学习期间,课题组全体成员深入了解了几所名校教育、教学、管理等各方面工作,听取了公开课,在返校后对学习的情况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写出考察报告,并举行了全校教师参加的考察学习报告会。
(二)举办了科研讲座
为了提高课题组成员的理论水平,课题组积极采取“请进来”的措施,课题组先后邀请湖南师大石欧教授、黄中益教授、辛继湘教授、刘铁芳教授到我校进行科研讲座,我校还请来了全国政协委员、特级教师王沛清教授为全校教师做了校本教研专题讲座。此外,长沙市教科院规划所所长段晓宏受邀到我校作了教育科研专题讲座。
(三)印发了学习资料
为了让课题组成员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理论素养,课题组一方面精选理论文章,先后编印了4大本学习资料,共收录高质量论文98篇,课题组成员人手一份;另一方面课题组购置了大量的理论书籍,以供课题组成员借阅学习。在认真学习的基础上,课题组还定期举办了学习交流活动,为课题组成员的学习交流提供平台,为课题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四)开展了专题研讨
开题以来,课题组先后组织了十一次大型的专题研讨。专题研讨的内容充实,形式多样,为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了重要保障。
(五)设置了校刊专栏。
自课题立项以来,我校以校刊《教育瞭望》为载体,为教师研究交流提供平台,为教师培训学习提供途径。课题组在校刊上开辟了卓越教育专栏,现已编辑设卓越教育专栏的校刊共15期,转载外来稿件70余篇;刊登内部教师稿件100余篇。
(六)改革了课堂教学。
课题立项以来,学校积极探索并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与学的卓越教学方式,2006年,我校结合自身的实际引入了“有效教学”的理念,提出了“自学探究、当堂评价”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提倡“三定”即以学定讲、以学定教、以学评教,确定了“九个能让”的教学思想即能让学生思考的让学生思考,能让学生动手的让学生动手,能让学生体验的让学生体验,能让学生实验的让学生实验,能让学生教学生的让学生教学生,能让学生归纳的让学生归纳,能让学生表述的让学生表述,能让学生合作的让学生合作,能让学生实践的让学生实践,从而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促使学生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学有成效。
课题组把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经验及成果写入专著之中,如有效教学课堂实录、课件精品、课后反思及教学模式,既有理论的论述,又有案例的阐述。
(七)制定了课改方案。
为了进一步落实高中新课改的工作,学校在认真论证、反复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文科、理科、艺术课、体育课、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课改方案,为学校高中新课改工作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
(八)进行了成果把关。
课题组的阶段性成果由期刊编辑严格把关,已发表论文共10余篇;最终成果是专著《普通中学卓越教育》,有总论、分论、个案、方案四部分组成,42万字。对最终成果进行了三层把关:实践层面由学校领导把关;理论层面由师大教授把关;政策层面拟请省督导室把关。
政策层 |
|
省督导室把关 |
|
|
↑ |
理论层 |
|
师大教授把关 |
|
|
↑ |
实践层 |
|
学校领导把关 |
十、研究结论及分析
(一)明确普通中学追求卓越教育的战略意义。
普通中学追求卓越教育既是入世后国际教育竞争形势所需要的,也是实现我国教育的科学发展所希望的,更是普通中学的地位及其作用所决定的。
(二)构建普通中学卓越教育的五角星模式。
“五角星”模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普通中学卓越教育的范式,普通中学卓越教育的模式不是僵化的,而是发展的;不是唯一的,而是多样的。既有范式或称基本模式;又有变式或称变化的模式。它由五大要素构成:
1、以卓越的教育观念为先导
2、以卓越的教育资源为基础
3、以卓越的教育环境为保障
4、以卓越的教育方式为关键
5、以卓越的教育质量为目的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江泽民:《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这就是说,研究教育问题要应用系统科学,进行立体思维,开辟多元思路,兼顾各种因素,并将它们构成系统,视为整体。课题组将卓越教育的五要素用五角星的五条边线联系,表示既各自冒尖,又联成一体,追求整体效益。“五为”要素不是并列关系,分别是卓越教育的先导、基础、保障、关键、目的。
普通中学卓越教育的五角星模式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条基本规律:首先,把卓越教育发散成“五为”要素,运用了发散思维;再把“五为”要素聚合成“五角星”模式,运用了聚合思维。两种思维方式从对立到统一,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立统一规律。其次,从卓越教育的这一概念拓展到“五为”要素,升华为“五角星”模式,是“质”的飞跃。量变是质变的前提,质变是量变的结果,质变又为量变(这里指“五为”要素的细化)开拓了思路,符合马克思哲学的质量互变规律。再次“五为”要素是对卓越教育实践的抽象,“五角星”模式则使“五为”提炼成更高境界的具体行为,从具体到抽象,再到更高层次的具体,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否定之否定规律。
课题组在研究中,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思想,创立的“五角星”模式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普通中学卓越教育模式,是发展当代素质教育的新模式。这种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创新,是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具体表现,是实践教育的科学发展观所取得的最新成果。这种思想上、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的立场、观点和态度,是普通中学校本科研中必须坚持的党性原则。
(三)探讨普通中学卓越教育观念的具体内涵。
1、普通中学新的教育观及其特征
(1)新的教育观:当代中国的普通中学教育是以全体学生为服务对象,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弘扬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工作重点的人才培养活动,这就是普通中学的卓越教育观。就是说卓越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长、人人成功、人人成才。卓越教育是素质教育模式,是体现普通中学新的教育观即卓越教育观的新模式。
(2)卓越教育观的基本特性:
第一,主体性。从知识经济时代对人的主体性要求来看,主体性教育观的确立,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发展的能力,使他们在未来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卓越教育以人为本就要不断提高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使之成为能进行自我教育和自主发展的社会主体。
第二,主动性。不主“静”,而主“动”,即主张学生在课内、课外校外多种多样的求真、求善、求美、求新的实践活动中,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卓越教育是学生个性化的教育,“个性化”的实质只有每个学生都主动发展,人才规格才会有多样性。如果学生都是机械被动地发展,就不可能“不拘一格降人才”,高分低能型就是“应试教育”的模子铸就的。学生只有主动发展,才能培养自身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而不至于像“应试教育”中那样,沦为沽名钓誉的工具。
第三,主导性。教师在卓越教育施教过程中导向(引导学习方向)、导学(辅导学习方法)、导用(指导应用知识和技能)、导评(诱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因此,卓越教育是教师风格化的教育。这种风格表现在教师自觉转换角色,在学生面前不当司令当参谋,不当高手当助手,不当主演当导演。课堂教学评价不偏重教师的表演,而注重学生的表现,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主动积极地学习,实现了师生互动、小组互动、生生互动,才是卓越的课堂教学,才能促进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最大发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第四,全体性。卓越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强调进步,反对淘汰;强调普及,反对筛选;强调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方式,反对选择适合教育方式的学生。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差生,只有差异;只要发挥潜能,都能获得成功。对“超”(智力超常的学生)、“尖”(成绩拔尖的学生)、“特”(有某种特长的学生)、“普”(各方面一般的学生)、“弱”(智能和体质较弱的学生)、“贫”(家庭贫困的学生),一视同仁。人人都在原来的基础上有长足的发展、跨越式发展,把“最近发展区”水平转化为现实水平。
第五,全面性。卓越教育要求全面提高学校管理(思想政治工作的管理、教学管理、后勤管理等)的水平;全面提高师资水平(师德水平、教学水平、科研水平等);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水平。前两者为后者服务,因为学生的素质是学校的生命,学生的素质越高,学校的生命力越强,发展前途越大。学生高水平的素质表现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不是五者平均对待,不分先后,而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第六,全程性。卓越教育把社会主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的全过程,“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从学生入学到学生毕业,学校都要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全程服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是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培养和谐社会的成员,要从建设和谐校园抓起;全面实现小康,需要青少年身心健康。因此,家庭和社区既要考虑中学生在校时的六年,又要考虑中学生毕业后的六十年,都要为中学生提供优质的全程服务。
2、普通中学新的课程观
(1)新的课程观基本内涵
第一,学生是课程的主体。一方面是指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是课程的依据,另一方面是指发挥学生在课程实施中的主体性。
第二,生活世界属于课程内容的范畴。首先,自然即课程。课程应向自然界开放,与自然融为一体。课程应该使学生有机会走向自然,并在感受、探索自然的过程中,谋求人对自然的责任、保护和关爱。其次,生活即课程。课程应直面社会,与生活融为一体。既使课程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实际之间保持密切的联系,又使实践和生活成为学生个人发展的源泉。再次,自我即课程。课程应向自我开放,尊重个人的感受、体验和价值观念,关注人的自我认识、自我选择、自我意义、自我创造。在向自我开放的课程里,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知识的追求者和探索者。
第三,课程是学生主体有意义的活动。动态生成的课程观要求课程内容的规定是一个预设系统,而不是既定系统。师生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而且还是课程的开发者、设计者。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学理念是生成的,教学经验是生成的、教学程序是生成的,教学方法是生成的,教学质量也是生成的。学生和教师都是在动态的反思和创造的过程中成长和发展的,课程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反思和创造的对象。
第四,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以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为根本。学习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习的成果。“信息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有创意、灵活性强、有批判性思考能力的人。” 因此,我们不能再停留在知识的传授,而应让学生学会如何去学习新知识和技能,需要在自我调节、自我监控、自我检验、问题识别等方面进行训练。
第五,民主多样的课程政策观。民主多样的课程政策意味着课程权力的分享,意味着课程由统一化走向多样化。这次课程改革致力于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之间寻找一个最佳的立足点。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课程三级管理。即实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并行,承认教材版本的多样性,赋予学校更多的课程自主权。
(2)树立新的课程观:
首先,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站在时代的高度,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抓住六个要点:一要将课程视为学生发展的过程,而不只是特定的知识体系的载体;二要将课程视为师生共同参与探求知识的过程。教师不再作为知识权威的代言人全面控制课程的组织与开展,而更多地以指导者、协调者的身分出现;三要认识课程发展的过程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课程目标不再是完全预定、不可更改的,在探究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予以调整;四要认识课程的组织不再囿于学科界限,而向跨学科和综合化的方向发展;五要从强调积累知识走向发现和创造知识;六要承认和尊重人们的意见和价值观的多元性,不以权威的观点和观念控制课程,力求在各种观点、观念相互冲撞、融合的过程中寻求一致或达成共识。
其次,新课程观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教育的本质决定了它直接地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因而自觉地将以人为本(在教育上的最根本体现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落实在教育过程中,有着独特的意义。
再次, 新课程观应视课程为动态发展的过程,据此建立新的课程体系。这一体系以开放性、弹性、综合性为特点,注重学生个体的感知和体验在课程发展中的作用,强调课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普通中学新的教学观
(1)应由旧的教师中心论转向新的学生主体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主体教学论是新的现代教学论,与旧的传统教学论有本质的区别,这种区别是教师的教适应于、服从于并服务于学生的学。把教学过程视为构建学习主体的过程,自始至终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增强学生的主体能力。
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活出生命的意义”。生命型的课堂教学为“生命意义”而发展,而不单纯是为“传授知识”而存在,其课堂效率将伴随生命意识的提高而提高。
(2)应由旧的工具性教学观转向新的生成性教学观。
生成性的教学观反映以下三大诉求:首先,是对教学活动的整体价值诉求.生成性的教学观崇尚教学过程中的整体价值,反对片面的、机械的、功利的教学目的。其次,是对教学活动的经验诉求。主张教学回归人的生活、人的经验,要求人(学生)的“在场”、知识与人的“意义建构”;凸显“过程”和“情景”的发展价值;强调学生经验、生活履历参与教育活动。再次,是对教学活动的民主诉求.生成性的教学观崇尚教学过程中的民主,反对“文化资本”霸权和隐性的“话语霸权”以及对学生成长的粗暴干预,强调对学生的权利、人格、潜能、需要、个性差异和完整生活的理解与尊重。
(3)应由旧的单一认知教学观转向多元智能教学观。
知识只有在应用于实践的过程中才能转化为能力。智力与能力的关系是内隐与外显的关系,人的智力和能力是多元的,任何一种外显的能力都有多种内隐的智力作为支撑。单凭考查知识的掌握程度来评价智力和能力水平,必然导致“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助长应试教育,加重学生负担,压抑学生多种智力和多种能力的发展。因此,旧的单一认知教学观应转向新的多元智能教学观。
4、普通中学新的教师观
(1)教师是专业化职业的劳动者和创造者。
一名专业化教师所具有的专业素质应有三个大的方面:首先是确立并自觉遵守本工作领域的伦理纲领;其次是系统而明确的专业知识结构;再次是长期专门训练而形成的娴熟的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
(2)教师是人生的引路人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
一方面,教师要在学生前进的道路上,不断地设置不同的目标,引导他们不断地向更高目标前进;另一方面,教师还要成为学生健康心理、良好品德的促进者、催化剂,引导学生学会进行自我调适、自我选择。教师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而且要充分重视学生在情感、品德、意志、身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领路人,第一要务就是帮助、引导学生提升主体意识,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树立坚强的意志力,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其次,教师要帮助引导学生会学、善学。
(3)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教师要注重改善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面,适应课程综合化的要求:要增强课程整合和课程开发的能力;要善于把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教师还要学会寻求和利用各种教学信息,加强同事之间的协调合作,善于分享别人的经验。教师的教学策略要由重知识传授向重潜能开发和促进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过程转变,有大一统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4)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信息时代的到来、新课程的实施必然要求教师克服“教书匠”所存在的问题,成为一个不断研究、勇于创造的研究型教师。与专业教育理论工作者的教育研究相比,教师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对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的自我观察、内省、反思与探究来完成,是以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为目的的研究。
5、普通中学新的学生观
(1)个性化的学生观——学生是各具特点的人
树立个性化的学生观,教师不但要身入学生,而且要心入学生,做每个学生的知心人。为此,要从自然信息源(每个学生在学习、劳动、文体活动、日常生活中的自然表现)、人工信息源(每个学生的课程作业、专题征文、广播稿件)中收集每个学生的心灵信息。掌握每个学生心理问题的自身原因、友伴原因、家庭原因、社区原因及其关联性,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方法,打开每个学生的心扉,引导每个学生走出各自的心理误区,自我完善。
(2)人性化的学生观——学生是有生命活力的人
树立人性化的学生观,就要进行“3C”教学:关怀(care)、关切(concern)、关联(connection),为此,教师备课时,既要眼中有书,更要心中有人;既要抓住教材的基本点,更要抓住学生的兴奋点,确保自己教得有趣,学生学得有味。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使静态的事物生动化,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知识形象化,深奥的理论浅显化,减轻课业负担,变学习任务为艺术享受。
(3)主体性的学生观——学生是作为学习主体的人
教师应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把学生看作是一个巨大的宝藏,通过他们主动参与的教育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各自的潜能,由潜人才转化为显人才。
教育教学活动既要“活”又要“动”:“活”指内容鲜活,贴近生活,形式灵活,使学生能够生动活泼地学习。“动”指学生的多种感官互联互动,动眼观察,动耳倾听,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嘴动笔表达,实现人际交往互动,释放学习群体的心理动力。
(4)发展性的学生观——学生是发展的人
普通中学的少数学生中,往往出现损害身心发展、违反社会生活的道德规范和礼仪要求等基本价值准则的行为。教师应当认识这是人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用发展性的学生观看待问题行为,凭爱心、热心、细心和耐心引导学生自动矫正问题行为。
(四)剖析普通中学卓越教育资源的开发策略。
1、普通中学一流教师队伍建设。
(1)不断加强师德建设。一方面,将师德教育当成学校的组织行为,纳入学校的管理目标,着重采取以下四项措施:第一,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师对师德建设重要性的认识。第二,健全领导机构。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师德建设领导小组,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制定师德教育活动计划。第三,落实管理制度。第四,建立评价体系。另一方面,将师德修养列为教师的首要任务,进行经常的道德实践,落实以下几项措施:首先,以 “争做师德标兵”为主题推进师德宣传实践活动,评选师德模范。其次,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浓厚氛围。利用校刊、板报等宣传阵地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2)提高教师知能水平。一方面,倡导教师自学。要求全校教师终身学习,自觉学习,发挥挤劲,挤时间学;发挥钻劲,刻苦钻研;发挥韧劲,持之以恒。坚持学与教结合,学与行结合。另一方面,开展因校制宜,因人而异的校本师训。采取“三分法”:分类指导、分期培训、分步提高。一是分类指导。将全校教师分为学历提高型、知识更新型、能力强化型、成果创新型,按这四种类型分别进行指导。二是分期培训。首先是对教龄在三年之内,尚未完成一轮教学小循环的新教师进行适应型培训,使他们尽快适应现行的教育教学岗位,然后对全校教师进行适应新课程的培训。着重采取“听”、“看”、“学”、“赛”、“谈”五字措施:“听”老教师、老领导讲他们的创业史和学校的发展史;“看”即看骨干教师上示范课;“学”即向老班主任学习班级管理经验;“赛”即课堂教学竞赛;“谈”即通过座谈相互交流。三是分步提高。由新教师提高到胜任岗位的合格教师,再提高到县级以上骨干教师。
2、普通中学课程资源的优化。
(1)优化课程资源的内涵。其一、优化课程资源的结构。其二、优化课程资源的质量。其三、优化课程资源的功能。
(2)优化课程资源的主体。其一、教师是课程活动的设计与策划者、组织与管理者、指导与参与者,是对课程资源进行鉴别、开发、利用的主要载体。其二、学生既是课程资源的消费者,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其三、学校领导是课程资源开发的自然主体,承担着对课程进行总体规划、资源开发、技术指导、管理与监督、经费保障等方面的职责。其四、学生家长是学校课程实施的支持者和配合者。其五、社会人士是课程实施的积极帮助者。
(3)优化课程资源的途径。其一是优化教材资源。教材是一种很重要、很基础的基础课程资源,而教材资源的优化关键是教师。对教材的加工处理当然也就是优化课程资源的行为,一般的课堂教学活动也都可以说是对教材资源的优化过程。其二是优化学生资源。学生主动或在教师启发之下开发自身及自身以外的知识、能力、兴趣、生活经历、智能倾向等构成了学生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目标。
(4)优化课程资源的策略。首先是现有资源的直接运用。可以直接进行运用课程资源很多,但要进行比较,判断哪种课程资源价值大、效果好、耗费少。要本着“深度探究” 的原则,深挖资源的价值,以促进学生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其次是现有资源的加工改造。这是指部分资源是课程实施所必须但存在着或潜伏着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某些方面,它不能直接进入课程,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加工改造。教师要对这些资源进行加工改组,将可能的不利因素完全消除或控制在最低状态,以充分发挥资源的优势和积极作用。
再次是培育新的课程资源。这是指学校为了实施新课程,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和社会资源,自行开发或进行资源整合而产生新课程资源的一种方法。有时新课程没有现成的可供利用的资源,可根据课程的需要,学校自己培育新的资源。
3、普通中学现代化教学设施。
(1)加强校园网络的建设。途径之一,建设校园局域网。途径之二,是校园网资源服务器的配置。途径之三,建设校园电视制作播出系统。途径之四,建设校园监控防盗系统。途径之五,建设校园广播系统。
(2)加强多媒体教室建设。多媒体教学系统包含了计算机辅助教学和演示的各种功能。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系统使教学的内容生动化、形象化和具体化,克服了以往呆板的灌输形式,学生对于声像并茂的教学方式更易于领会和接受。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一方面,在学校三类课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隐性课程)中进行信息技术教育。另一方面,在学校信息技术课程中整合各类课程内容。第三方面,在研究型课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五)分析普通中学卓越教育环境的建设途径。
1、卓有成效的教育制度环境。
(1)卓有成效的全员聘任制度
实施教师全员聘任制,首要解决的是谁能聘谁不能聘和谁先聘谁后聘的问题。这就需要学校建立比较系统科学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给每一个教师排排队。这个制度一要合乎国家教育政策法规,二要合乎新课程改革要求,三要根据学校教育教学实际,能促进学校规范化办学。这就应该从教师的德、能、勤、绩四个方面考核教师,重视教师学习关注教师成长促使教师可持续发展。
近几年实行中层干部民主选举竞争上岗和教师全员聘任制,一批有创新意识、有管理才能的中青年担任各处室要职,他们在教育教学教研后勤等方面提出新的理念,大胆实行科学管理,极大地推动了学校的发展,学校能成功晋升为省级示范性高中,与之分不开。一年一次的教师全员聘任,积极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教师的个人才能得到合理发挥。近年来,学校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管理人员,其中有10多人分别获“华天奖”或“商银奖”,评为“市级优秀教师并记市政府三等功”;另有10多人被评为全市优秀班主任。
(2)卓有成效的课程管理制度
学校课程制度作为规范学校课程开发活动中的各种关系和行为的规则,它适用于所有的课程开发主体,具有“公共品”性质,广泛地影响和作用于课程开发活动的各种关系和主体。课程开发活动是一个涉及多种要素、多种组织和行为主体的复杂系统,在具体的开发活动中,具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学校课程制度建设就是要变不确定性为确定性,通过对各个环节和方面权利、职责、义务的规定以及各种适当行为的明确界定,减少课程开发活动中个体行为的随意性,加强和促进课程开发活动中个体行为与组织行为之间的协调和一致,从而保证课程开发活动的系统运行。
(3)卓有成效的教育管理制度
教育管理制度要卓有成效,应遵循三条原则:第一是合理性原则。教育管理制度应符合马克思主义教育原理,以及与之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毛泽东教育思想、邓小平教育理论、江泽民教育论述和胡锦涛教育观点,这样的制度文化才能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第二是效率原则。任何制度的建立都是为有效解决问题提供方便和保障的,因此,管理制度要接受实践检验,切实可行,行之有效,才能肯定。否则就应修改,使之完善。第三,参与性原则。与制度有关的利益主体都应该参与到制度的制定过程中来,都应该有机会表达他们的需要,这样,外在的制度才能转化为教师内在的行为准则,才不会流于表面,毫无作用。
(4)卓有成效的学业考试制度
要形成卓有成效的学业考试制度必须具有三个原则:一是全面性原则。即对学生的学业水平和综合素质进行全面评价。学业考试不仅要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综合素质评价不仅要看学生的学业考试成绩,还要把学生的综合素质评定结果作为晋升高一级学校的重要依据。二是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即学生考试、综合素质评价和招生录取等具体政策的制定与实施都要公开透明。要建立健全各项监督机制,加强过程监控,确保公平和公正。三是积极稳妥的原则。即学业考试制度要在继续和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既要坚持改革的方向,又要考虑社会的承受能力,广泛宣传,稳妥操作,不断完善逐步推广。
2、卓有成效的学校教育环境
(1)构建卓有成效的学校教育环境的必要性
首先,社会发展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其次,是教育发展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再次,是家长对学校教育的要求。此外,还是学校教育发展的自我需求。师生成长发展需要有卓越的校园环境。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需要有卓越的校园环境。
(2)构建卓有成效的学校教育环境的意义和目标
构建卓越的学校教育环境主要有三大意义:其一,有利于推进学校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其二,为学校教育活动提供优良的条件、场所和服务,促进师生共同成长。其三,以教师发展为本,以尊重人、激励人、关爱人、发展人为前提,帮助教师牢固树立敬业精神和乐业态度,为每位教师智慧和才能的发挥创造机会和条件,以公平的信念创造各尽所能的激励分配机制
构建卓越的学校教育环境的目标有以下三个要点:要构建和谐的校园教学环境。要构建开放性的校园教育环境,将校园环境建设和家庭教育环境、社会教育环境三者有机结合,促进学校教育环境的进一步优化。要构建创新型的校园环境。
(3)卓有成效的学校教育环境的内涵及构建
卓有成效的学校物质环境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环境,包括自然物质环境和人工物质环境。
卓有成效的学校精神环境又称人文环境。精神环境对构建和谐校园卓有成效,为了建设卓越的校园精神环境学校应该创建精致的校园人文环境,精心设计校园的文化布置;开展丰富多彩的艺体活动;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场馆的服务功能;组织好校园的节日、活动。建立和谐创新的校园社会环境,建立现代学校教育教学制度;建立德艺双馨的教师队伍;建立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培养优良的校风校纪。
卓有成效的学校周边环境指学校四周十分靠近的单位、个体户和居民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经常的直接的正面的和负面的影响。学校、家长、社会应采取六条措施进行综合治理:一是加强法制宣传;二是建立学校、家长、社区、公安四方联动,密切沟通的长效工作机制,积极治理校园周边环境;三是改善学校周边的安全设施和交通秩序,优化校园周边道路交通安全环境;四是整治校园周边文化娱乐场所,严查“黄、赌、毒”,进一步优化周边文化娱乐环境;五是学校应联合有关执法部门加强校外食品卫生安全监管工作,维护学生身体健康;六是加强学生自我教育,提高自我保护常识和安全意识。
3、卓有成效的家庭教育
(1)卓有成效的家庭教育条件
首先是家庭教育的政治条件。其次是家庭教育的经济条件。再次是家庭教育的文化条件。
(2)卓有成效的家庭教育内容
一是家庭德育内容。按照“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要求家庭应孩侧重于对孩子进行“爱学校、爱师长、爱父母、爱同学、爱学习”的“五爱”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家庭德育内容还应该与学校德育内容配合。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起到示范作用;注意爱与严结合,严而有度。
二是家庭智育内容。家庭智育是学校智育的补充,内容包括进行学校课程的家庭辅导;联系家庭生产生活实际,增强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开辟家庭图书角,鼓励孩子阅读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融为一体的课外书籍;家长和孩子一起看电视,做智力游戏等。根据家庭教育的个别性特点,家长进行智育时应根据孩子个人的特点扬长避短,发挥优势。
三是家庭体育内容。家庭体育是以家庭成员共同活动为基本形态的活动。家庭成员一起从事体育活动,强化了家庭机能,使家庭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家长在引导孩子进行体育活动时,根据孩子的年龄和性别特征,选择适当的运动项目和活动量。
四是家庭美育内容。家庭美育就是父母对孩子进行审美教育,审美对象包括家庭所在地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引导孩子感受美、体验美、评价美、创造美;教育孩子要做到心灵美、行为美、语言美、仪表美。美育不仅对培养孩子高雅的审美情趣,良好的创造才能独具意义,而且是发现和培养艺术人才的最佳途径,还能以美养德、以美启智、以美健体、以美促劳,引导孩子全面发展。
五是家庭劳技教育内容。家庭劳技教育指家长辅导孩子进行自我服务性劳动、日常家务劳动、家庭生产劳动、社区公益劳动,增强劳动观念,养成劳动习惯,遵守劳动纪律,掌握劳动技能,确保劳动质量,成为合格的劳动者。
(3)卓有成效的家庭教育方法
其一,电化教育法。电化教育具有再现功能、集成功能、交互功能、扩充功能、虚拟功能能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进行学习,减轻学习负担,增进身心的健康,提高学习质量。
其二,典型简介法。家长可以简单介绍身边的先进典型,引导孩子;简单介绍身边的反面典型,告诫孩子。简介之后,注意观察,发现潜移默化的效果就及时肯定,通过反复教育,巩固并扩大效果。
其三创优争先法。家长以创优争先为动力,让孩子增强进取心和自制力。要切实掌握孩子得发展水平,引导孩子由现实的水平奔向“最近发展区”的水平。为此形成目标链,通过一个又一个小步子,达到一个大目标,这样,脚踏实地,步步紧跟,才会收到实效。
其四,亲情感情化。这就是用亲人之情,感动孩子之心,优后进为先进的方法。这种方法,不能依靠平时不做工作,“临时抱佛脚”来达到效果,而需要家长长期与孩子进行交流。
4、卓有成效的社区教育
(1)卓有成效的社区教育机构
社区教育机构指那些与学校教育密切配合的正式群体,具备“五有”一有政府主管部门审批备案的手续;二有明确的工作目标和具体任务;三有完整的管理系统;四有严密的规章制度;五有高素质的工作人员。为了教有实效,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将“社区学校”由寒暑假对中小学生单一的教育功能逐步过渡到全年对所有社区成员的综合素质教育功能上来。
二是加强关工委的队伍建设,聘请一部分热心关心下一代的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劳模担任辅导员,要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传统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把树德育人作为关工委工作的根本任务。
三是业余团校、业余体育学校、短期的艺术培训班和技术培训班等方面,要使学校真正成为社区学习和教育中心,还要加强学校系统内各部门之间的联系,打破学校系统中各级各类教育相互割裂的局面,尤其是要加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基础教育和基础后教育、正规教育和非正规(业余)教育以及学龄教育(职前教育)和成人教育(职后教育)之间的沟通和联系。
(2)卓有成效的社区教育场所
社区教育场所指那些符合青少年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需要的场馆、设备和设施,具备“五有:一有宽敞的活动设施;二有先进的教学设备;三有卫生的饮食条件;四有安全的保障措施;五有合理的作息时间。这种社区教育场所根据所有制分两大类:一类属于多种形式的公有制,有青少年文化宫、博物馆、图书馆、电视台、影剧院、公园等;另一类属于私营或个体承包的非公有制,有俱乐部、娱乐室、娱乐室、网吧等。前一类要对后一类发挥示范、引导作用,抓住三个要点:
一要充分运用青少年文化宫、博物馆、图书馆、电视台、影剧院、公园开展活动,要精心设计,周密组织。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共青团组织要和教育基地建立工作联系制度,共同研究制定活动计划。对中小学校师生有组织的参观活动实行免费。地方各级党委和人民政府,中央和国家机关各有关部门要制定具体政策、措施,对上述活动予以保障。
二要根据教育对象不同的年龄层次、心理特点、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科学安排活动内容,注意思想性和艺术性,力求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要严格执法,加强监管。严厉查处网吧、娱乐室等违法经营行为,文化行政部门要以禁止网吧、娱乐室接纳未成年人为工作重点,坚持严管重罚,强化市场退出机制。
(3)卓有成效的社区教育活动
社区教育活动指那些对普通中学学生全面发展有益的活动,具备“五有”:
一有时代特征:与改革密切结合,让青少年了解改革,学习改革,宣传改革,为改革做贡献。
二有社区特色:要在地方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加强社区内各类教育资源的统筹规划、综合管理。
三有对象特点:一方面要积极鼓励学校教师以科研为先导,以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加强网络环境下教和学的方法变革研究。另一方面要在教育决策管理和学校教育管理各个环节中全方位实现信息化,建立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的终身教育体系。
四有组织计划:年年有计划,月月有安排,周周有内容。青少年社区教育要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五有辅导力量: 建立一支以专职人员为骨干、兼职人员和志愿者为主体、专兼结合、适应社区需要、富有社区特色的管理队伍和教师队伍。
按内容和形式分五类:其一,政治教育活动。其二,科学技术活动。其三,文化艺术活动。其四,体育保健活动。其五,社会公益活动。
(六)总结普通中学卓越教育方式的具体内容。
1、普通中学实践体验式德育
(1)实践体验式德育的原则
其一,实践第一的愿则。其二,注重体验的原则。其三,养重于教的原则。其四,师生协同的原则。
(2)实践体验式德育的途径
其一,在德育的课堂教学中进行实践体验式德育。其主要形式有:①创设情境,即通过语言描摹、画面再现、媒体演播、角色扮演等方法,有目的的创设仿真情境,让学生乐于参与,获得体验。②同忆生活,即让学生回忆成功或失败的经历及其给自己带来的快乐幸福或忧愁苦恼。③操作练习,即让学生亲自动手,在做一做、试一试、画一画等活动中获得真切的体验。④欣赏品味,即让学生进行体验、感受的活动,其对象可以是人文作品、自然景色,也可以是学生喜欢的人物等。
其二,在课外和校外活动中进行实践体验式德育。课外和校外活动是学校和校外教育机关在课堂教学以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其内容十分广泛,可分为政治时事教育活动、科技活动、文艺活动、体育活动、军事活动、社会劳动和工艺活动以及其他社会活动等,其形式多种多样,可分为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个人活动等。
其三,在个体的日常生活中进行实践体验式德育。学生个体的日常生活,内容非常丰富,如待人接物、走亲访友、日常消费等,这些活动,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2、普通中学自主学习式智育
(1)学生自主学习,重在创新学习模式。
普通中学的学生自主学习模式常见的有以下四种:一是自主体验式学习模式:自主体验是指由学习者自主性的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认识。二是自主合作式学习模式:普通中学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以教学动态因素的互动合作为动力资源,以团体成绩为奖励依据,具有一定目标导向的学习活动。三是自主探究式学习模式。这种注重探究的自主学习方式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只是学习的结果,倡导学生学会学习而不是简单地获得某种知识和技能,尤其是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大胆质疑、敢于批判的精神。四是自主创新式学习模式:与此相对应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环节如下:创设情境→目标导向→自主探索→自我建构→相互交流。
应当注意地是,以上四种自主学习模式并不是孤立、互不相容的,在实际的学习活动中应是一种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关系。每种学习方式各有长处和短处,运用得好都会发挥其他学习方式不能替代的特殊功效,运用不好也都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学生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应综合运用多种学习方式。
(2)学生自主学习,贵在教师辅导学法。
我国现代教学论的精髓是“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为不教,学为创造”,教师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使学生学会,而且在于使学生会学,达到不需要教的程度,从而实现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课堂教学过程不再是教师传递知识、学生模仿老师的过程,主要是教师构建学习主体,发挥学习主体作用的过程,因此,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学生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发挥其主体性,创造出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是我们教学的重要任务。学习方式转变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掌握学习方法对优化学习效果起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很有必要,教师应致力于“导”:既导向(引导学习方向),又导学(辅导学习方法)。
“导学”包括教师辅导学生掌握发展智力的方法(观察方法、思维方法、记忆方法、想象方法等);掌握完成课业的方法(预习方法、听课方法、复习方法、作业方法等);掌握各门学科特殊的学习方法。导学有五种方式:一是示范式导学。二是归纳式导学。三是比较式导学。四是替代式导学。五是总结式导学。
(3)学生自主学习,难在教师改变教法。
教师从教法上实现以下“三个改变”:
首先,改变备课方式。突破旧的思维定势,把握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既要备教案,又要备学案。坚持将学案的编制作为备课的一项重要内容
其次是改变讲授方式。教师将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给予学生学习的时间和思考空间,让他们自由发展和独立思考。
再次要改变交流方式。将教师单向传输改变为多维互动,包括师生互动、小组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是老师和学生互相交流,老师尊重学生,学生信任老师,老师赞赏学生,学生配合老师,师生之间相互支持、配合、信任,从而达到教学相长,互相提高的目的。
3、普通中学身心和谐式体育
(1)以全员体育为主题,开展身心和谐式体育。
全员体育是指面向所有学生的体育,在场地.设施的安排上,保证所有学生都有充足的活动空间;在课外活动的组织上,保证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学生都有适合自己参与的时间;在体育项目的选择上,保证基础性,实用性与趣味性相结合,使个个学生好学、乐学。首先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重视研究学生的群体差异,再次,研究如何结合体育场地器材设备。以全员体育为主题,开展身心和谐式体育,普通中学体育教研组要与教育科研院所挂钩,开展教改实验。
(2)以健身体育为主干,开展身心和谐式体育。
普通中学的体育具有普通性,没有专业性,培养非体育专门人才,不求体育理论和体育技能两个方面的高水平,只求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的高标准,教学.训练.锻炼.竞赛不为选拔尖子,只为健身服务。普通中学的健身体育是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人才。
(3)以终身体育为主线,开展身心和谐式体育。
从伦理学角度认识:教育服务是一种完全彻底的服务:“完全”的服务是为在校生全面发展服务,“彻底”的服务是为毕业生的持续发展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讲,学校体育应以终身体育为主线,开展身心和谐式体育。
未来社会的快节奏、高时效、高技术密集型的生活方式,使人们心理紧张加剧,体力耗能降低,体脑倒置。这就要求体育活动贯穿生命的整个过程,不仅要求体育活动能锻炼肌肉,更希望其能训练心脏,增强心力,消除心脑紧张。通过学校体育培养学生终身运动的习惯和能力,成为了身心和谐式体育的主线。
4、普通中学多元一体式美育
(1)整合多元化的学科课堂美育
要保证中学六年的音乐、美术课时按部颁标准开足。这是中学进行课堂美育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并且,在课堂上要时刻注意把简单的艺术技巧传授与自然美育、社会美育综合一体进行渗透。此外,还需在其他文科和理科教学中渗透美育。
(2)建设高品位的校园物理环境
校园环境是校园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品位的校园物理环境也是美育的“潜在课程”,以直观的方式呈现着崇高的审美理想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它能在丰富学生的感官刺激的同时,使他们身心获得松弛和安宁,产生审美的愉悦,起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升华道德、激励向上的作用。
(3)发展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
校园人际关系是指师生之间、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学校行政管理人员与师生之间交往和联系。这种交往和联系的和谐与否,直接影响到学校追求卓越教育的全局。按照“美是和谐”的美学观点,这种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一种社会美的具体体现,或者说是一种人际关系的审美化。因此,形成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一条有效的途径就是实施审美教育。
美育作为一种爱的教育,能培养学生自爱与爱他,以及爱学校、爱社会、爱祖国、爱人类、爱和平、爱生活的情感态度,他们能在爱的体验中获得审美的共鸣和喜悦,在爱的实现中达到“和谐”的境界,建立起一种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4)形成良好的心理环境
学生个体的心理环境指师生的群体心理,主要表现为校风、教风和学风,是校园文化中的行为文化,受美育的直接影响。师生一旦受到这一高级社会情感的支配,就会大大增强自我调控的能力,自觉地按照美的规律塑造自身,规范自己的言行,养成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习惯,从而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对学生个体来说,也就形成良好的心理环境,产生群体心理动力,实现师生互动、小组互动、生生互动,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师生的智力和能力。
(5)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l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对美育与创新能力的关系作了深刻的阐述:“美育不仅能培养学生有高尚的情操,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动,促进智力的开发,培养创新能力。”在中央政府文件中,把学校美育与创新能力联系起来,这是首次,既顺应了时代的要求,也体现了美育的规律。审美是一种最具个性色彩的心理过程,有利于克服用统一的标准熔铸学生的弊端,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审美必须借助于想象去发现审美对象的深层意蕴。因此,美育注重培养想象力而丰富的想象力又为学生的创新思维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5、普通中学创新式劳技教育
(1)创新式劳技教育的课堂教学
首先,要有实践性。其次,要有创新性。再次,要有适应性。
(2)创新式劳技教育的多种途径
一是课外科技活动。二是家庭科技活动。三是社区科技活动。
(七)研究普通中学卓越教育质量的评价体系。
1、教育质量评价的基本方法
(1)按照功能与用途划分。一是诊断性评价。二是形成性评价。
(2)按照评价的参照标准分类
一是相对评价。二是绝对性评价。
(3)按照评价主体划分
一是自我评价。二是他人评价法。
(4)按照评价过程中是否应用数学方法来分类
一是定性评价。另一种是定量评价
2、教育质量评价的主要内容
(1)学校组织的评价内容
一是对两个主体的发展水平评价,即学生的主体发展水平和教师的主体发展水平评价。
二是对教学系统发展水平的评价。包括教学管理效益评价、课程实施与开发评价、教学投入评价、教学模式的开发与应用评价、课堂教学水平评价、教学整体改革评价、学科学业水平评价、教育科学研究、实验与信息技术效率评价、科学技术教育评价、劳动技术教育评价、美育教育评价、健康教育评价等。
三是对行政管理系统发展水平的评价。重点评价:以校长为核心的领导群体的能力与工作作风、群众威信,学校发展计划及学校共同体成员对学校发展的公识程度,学校管理制度及管理机制的有效性,学校后勤保障的服务效能,学校投入与产出等。
四是对学校文化系统发展水平的评价。主要评价:学校的半学思想与校训是否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及师生的认可程度,德育工作的失切性,学校与家庭、社区的交流互动,教师、学生在学校的幸福度,学校在社区的影响力等。
五是对学校教育资源配置发展水平的评价。主要依据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标准评价,包括教育经费、教育基础设施、教育技术与装备及其他使用水平、校园环境、教育基地建设水平等。
(2)课程改革评价的主要内容
其一,课程评价的根本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每个学生的基础不同、志向不同、兴趣不同、要求不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评价中考虑这诸多因素。
其二,要达到“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评价的最直接评价者应该是每一位教师。
其三,要达到“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评价的真实性还应该建立较为系统的学生发展“成长记录袋”。
其四,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也应该建立一个教师诚信监管体系,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发展的不同方面进行测评,确保各个学生有一个公平、公正、真诚、发展的评价
(3) 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
一是学生的活动状态 。二是教师的活动状态 。三是教学过程发展状态 。(4)教师评价的主要内容
教师评价要包括的三个方面,即教师的工作任务,教师的教育教学过程、教师的工作实效。具体指标从两个方面进行统计,一方面是量的统计。另一方面是质的评价。
(5)学生评价的主要内容
一是学生知识目标的评价。每学期对学生知识目标的评价用“学业成绩”来认定。二是学生的特长发展评价。学生特长的认定可以通过学校考核认定,也可以通过学生本人提供的参加社会相应组织机构获得的证书来登记认定。三是学生思想道德规范的评定,要以教育部新修订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标准。四是学生参与活动情况的评价。对此项的评价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另一方面是学生参加社会活动情况。
(6)学校文化评价的主要内容
基础评价:学校文化基础评价是构成学校文化的基本要素,分别涉及学校视觉文化、学校听觉文化、学校行为文化、学校精神文化、学校亚文化五大部分的基础性一级指标。
管理评价:学校文化管理评价是按照基础指标的执行程度进行划分的,例如:学校视觉文化的基础二级指标分别为:学校标识图形、学校中英文标识字体等;管理评价指标是基础评价指标的细化,是学校文化的落脚点,使反映执行力的部分。管理评价指标具有定量或定性指标值。管理评价指标是综合评价指标的基础。
综合评价:学校文化综合评价是在基础评价和管理评价的基础上从学校物质、学校行为、学校精神、学校公共关系、学校教学用户满意、学校信息管理形象、学校文化活动等多个方面入手,采取以问卷、访谈、观察结合的方式就学校文化综合能力进行测评。
(八)探索普通中学卓越教育的运行机制。
1、卓越教育的导向机制
(1)会议文件导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加强学生素质教育。
(2)专家学者导向:示范性高中要办出自己的特色。
(3)先进典型导向:高中教育应以人格教育为主。
(4)大众传媒导向:要减轻学生的负担
(5)学生家长导向:希望子女先成人后成材。
2、卓越教育的激励机制
(1)建立卓越教育激励机制的必要性
首先,教师激励机制有利于形成教师的进取心理。其次,教师激励机制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工作绩效。再次,教师激励机制有利于强化学校内部活力。
(2)卓越教育激励机制的主要形式
一是目标激励。设定目标是非常核心的环节,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是目标应具体化,其二是目标设定层次化,其三是目标实现过程的及时反馈。二是榜样激励。三是物质激励。四是精神激励。
3、卓越教育的竞争机制
(1)教师之间的竞争
教师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教师的工作质量在较大程度上决定了一所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为此,需要开展班主任之间、科任教师之间的竞争。
应建立班主任工作量化考核制度,本着客观、公正、准确的原则,对班主任的“德、能、勤、绩”进行考核。一是平时考核与抽查考核相结合。二是值周班考核与其它调查座谈问卷考核相结合。三是学生考核与年级组长、学校行政校务会成员考核相结合。四是考核与表彰奖励、晋级晋职相结合。
科任老师的竞争主要有以下举措:其一、集体备课。其二、集体教研。其三、公开展示。
(2)学生之间的竞争
学生个体之间的竞争,需要采取三项措施:
其一、通过竞争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其二、通过竞争教育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其三、通过竞争教育实现学生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的结合和互相促进。
(3)非教学人员之间的竞争
行政管理人员之间的竞争:校级领导的管理实行校长负责制和党委议事规则制。各处室中层干部实行竞争上岗制、试用制、轮岗制和后备校级干部培养制,具体工作受到全校师生的监督和评价。
教辅人员之间的竞争:学校的所有教辅岗位工作人员,一律由各处室中层干部聘任,校长室负责统筹和协调,聘任后签定聘任合同和工作目标责任书。
4、卓越教育的合作机制
(1)管理机构的合作
首先,校长是学校管理机构合作的第一责任人,要把主要精力用于引导教学研究机构(教科室)、教学管理机构(教务处)和教学执行机构(教研组)的协调和合作上来。其次,时下最为流行的、在教学管理过程不断得到强化的,就是建立校本教研制度。
(2)教师之间的合作
其一,“领导垂范”,激发教师产生合作愿望的一个有效的办法。其二,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理论与实践知识。其三,为教师合作提供机会与创造条件。其四,改进评价手段和评价标准,完善与教师合作相匹配的奖励体系。
(3)学生之间的合作
第一,建立班级合作关系。第二,建立教师与学生间的平等合作关系,为学生间的合作交往树立榜样。第三,建立班干部与非班干部之间的互谅型合作关系。第四,建立小团体之间的精诚合作关系,抓住班级小团体之间的建设是做好班委工作的重要一环。
(九)分析政府创造卓越教育的必备条件。
1、落实教育政策和教育法规
(1)教育行政部门应带头落实教育政策和教育法规。
(2)普通中学应自觉坚持依法治教和依法治校。
一是完善校长负责制,提升校长的管理理念。二是完善教师聘任制。三是改进教师评价工作。与此同时,应依法建立和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
(3)普通中学对师生的法制教育应做到“五结合”:
其一、把法制教育与师资建设结合。其二、把法制教育与德育工作结合。其三、把法制教育与课堂文化教育相结合。其四、把法制教育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其五、把学校法制教育与家庭、社区的法制教育结合。
2、加强学校领导班子的建设
(1)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的主要任务
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强化行政能力,重点强化以下五种能力:
一是强化凝聚能力。二是强化决策能力。三是强化执行能力。四是强化创新能力。五是强化专业能力。
(2)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的重中之重
勤政廉政――学校领导班子建设的正己之本。
学以致用――学校领导班子建设的动力之源。
心理相容――学校领导班子建设的和谐之基。
依靠群众―学校领导班子建设的“必由之路”。
3、坚持科研兴教和科研强校
(1)普通中学教育科研的主要特征
其一,从选题、设计到实施、总结的全过程始终围绕学校教育的实际问题。它走的是一条从需求出发的路线。
其二,采用经验反思为主线,多种方法并用与互补的方法体系,增强了学校教育科研的现实可行性和群体活力。
其三,将经验推广、成果运用并物化为教育质量的提高作为科研的终极目标,促进了学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其四,由研究人员和教师共同参与并作为科研主体,倡导了教育科研的一股新风,使学校教育科研增加了理论创新的可能性和期望值。
(2)普通中学教育科研相关的四组关系
一是明确教育科研与振兴教育的关系,树立“科学的教育离不开教育的科学”的理念;二是明确教育科研与教育改革的关系,树立“教育要发展,科研须先行”的理念;三是明确教育科研与提高效益的关系,树立“向教科研要质量”的理念;四是明确教育科研与教师素质提高的关系,树立“不做教书匠,要当教育家”的理念。
(3)积极探索推进科研科研兴教和科研强校的实践
其一以校为本。注重两个方面:一方面,以本校教育教学为基础。二是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校本教研以课堂教学研究为主,源于课堂又服务于课堂。三是提升教师的科研素质,促进教师由教书匠向研究者转变。四是通过校本教研将绝大多数教师推向教育科研的前沿,造就知名教师。
其二强化行政推动,造就校本教研的良好外部环境。第一,制度保障。第二,经费保障。第三,行政保障。第四,评价保障。
其三落实专业引领,避免校本教研的低水平重复。一是请进来。二是走出去。学校派出教师到外地学习。三是建立了自己的校本培训资源库。四是强化学校内部骨干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
其四实施课题带动,创新课题研究的新形式。
其五以课例为载体促进教学反思。
其六积极改革课堂教学,探索推广“自主探究、当堂评价”的教学模式。
4、促进示范校之间互联互动
(1)促进示范性中学互联互动的三大内需
第一是学校内部的需求。第二是家庭内部的需求。第三是社区内部的需求。(2)促进示范性中学互联互动的四条途径
一是加强学校之间的领导交流,提升学校管理水平。二是加强学校之间的成果交流,提升教学科研水平。三是加强学校之间的资源交流,提升综合利用水平。四是加强学校之间的文体交流,提升生活质量水平。
(3)促进示范性中学互联互动的三个焦点
其一,示范性学校之间开展教学及管理交流前学校领导间的沟通协调工作不够到位。其二,示范性学校之间开展教学交流活动时,学校要根据实情认真地定位校际教学交流的目的。其三,示范性学校之间开展教学交流活动时,要充分保证活动时间,并努力提高老师说课、评课的业务水平。
十一、课题研究的成果及反响
(一)研究理论成果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1、课题研究成果之一《普通中学卓越教育》著作撰写完毕,已公开出版。全书42万多字,包括四大部分:总论部分系统论述普通中学卓越教育的时代背景、“五为”要素、运用机制和必备条件;分论部分对普通中学卓越教育进行多层面、多角度的专题探讨;个案部分简介该校多渠道、多形式的卓越教育实例;方案部分选印该校多学科、多类型的课程改革方案。
2、公开发表12篇论文,均为省级以上刊物发表。
(1)黄佳.论普通中学卓越教育中领导班子的建设》[J] .当代教育论坛(长沙)2008.10.
(2) 聂庭芳.如何加强中小学隐性课程的开发[J] .湖南科教新报.2006.9.
(3) 任忠武.普通中学多元化经费投入的应对策略.中国名校后勤论文集(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
(4)翁光龙 聂庭芳.研究性学习校本化实施的思考[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基础版)2007.12.
(5) 翁光龙.浅论普通中学一流教师队伍建设[J] .当代教育论坛(长沙)2008.12.
(6) 翁光龙.古代和谐教育思想对构建现代和谐教育的借鉴[J] .当代教育论坛(长沙)2007.8.
(7)张桃.新课程背景下课程资源开发的原则与途径[J] .当代教育论坛(长沙)2008.3.
(8)张桃.青春期性教育的途径研究[J] .中外教育导刊.2006.3.
(9)张桃. 构建普通中学卓越教育模式[J] . 湖南教育·教育综合版 .
(10)胡炼红.构建和谐校园之我见[J] .发明与创新.2007.7.
(11)周小虎.抓教育就应该从家长抓起[J] .当代教育论坛.2007.4.
(12)童凯芝.高中历史多媒体教学的误区及对策初探[J] .当代教育论坛.2007.4.
(二)研究实践成果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1、课题研究发挥了良好的导向功能。
在部分师生和学生家长对素质教育存在焦虑心理的社会背景下,我校提出卓越教育观,指出素质教育不是降低标准的教育,而是追求卓越的教育,进行了教育的价值导向,坚持了正确的办学方向。现在,学习党的十七大报告,更加明确卓越教育观符合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长远需要,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抉择。2007年12月26日,教育部周济部长在2008年度教育工作会议上讲:“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这应该成为教育工作的主题。”“素质教育是针对中国自己的教育问题提出来的,是中国人用自己的智慧解决教育问题的理论探索,是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笔重要思想指导下,改革开放以来带有标志性的教育理论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核心组成部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集中体现。”
2、课题研究发挥了增力功能。
追求卓越是一种目标激励,增强了学校的凝聚力,增大了师生的内动力,涌现了许多奋勇拼搏、创优争先的典型。如学校侯绪敏教师,系中学数学特级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湖南省特级教师评委。侯老师指导的数学特长生有三人获全国数学竞赛湖南省赛区第一名,另有一百四十多人分别荣获一、二、三等奖。侯老师现已发表论文三十多篇,其中有两篇获全国一等奖,还有四个课题分别获省、市科研成果奖。我校卜凡同学在学校提倡“自主探究,当堂评价”的教学模式下,学习的潜能得以充分发展,以647分的总成绩,理综289分(超省理科状元考生理综分9分),被浙江大学理科实验班录取,在数学、化学、生物奥赛中多次获得省市级奖励。张俊之同学于2005年下学期至2006年上学期担任校学生会主席。任职期间,大力倡导工作简化原则,精简优化人员配置,善于调动学生会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使各部成员创新高效地开展工作,获得师生的一致好评。张俊之同学也获得市三好学生及市三好学生标兵等多项荣誉称号。学校常惟楚同学2006、2007年连续两年参加全国中学生羽毛球锦标赛,所在团体均获男子团体冠军,常惟楚同学于2007年荣获全国一级羽毛球运动员称号。周斌同学的美术作品在“未来之星”全国青少年儿童书画摄影大赛中荣获金奖和特等奖。滕坚同学2006、2007年参加全国青少年航空航天模型比赛,连续两年荣获中学女子组遥控项目第一名。
近年来,我校在校本教研中,配合高中学分制,开发新课程,构建了 “自主探究,当堂评价”的课堂教学模式,学校教学质量有了新的提升。近几年来,初中会考巩固率均为100%,合格率、优秀率始终居同类示范性中学前列,2007年合格率达到97%,居同类示范性中学第一名;优秀率达到百分之三十几。高中教学质量逐年攀升,2007年高考本科上线率55.6%,2008年高考一本、二批和本科上线率均创近六年的最好成绩。全校师生在卓越教育理念的引领下,2009届高三全体师生经过三年的奋力拼搏,成绩卓著,高考成绩取得了历史性的跨越。高考二本以上上线总人数创我校恢复高考以来二本上线总人数的最高纪录;高考二本以上上线率达21.05%,创我校近15年来最高纪录;2006年考入我校成绩2A3B以上学生本次高考二本以上上线率高达90%。学校教育教学科研气氛较浓,校级课题、市级课题研究取得了可喜成绩,“三自教育管理模式”研究获得市级“友谊科研奖”,“亲子教育”课题研究获市级科研奖。
3、课题研究发挥了稳定功能。
省内外少数普通中学“素质教育喊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抓的扎扎实实”,而我校在卓越教育观指导下,坚持素质教育不动摇,学校持续发展不停步。
近年来,我校劳技教育活动获得了丰硕成果。如,高205班熊丹丘同学的母亲是名护士,她看到母亲每天为病人输液时常常忙得像纺织女工,特别是换药时动作慢点输液管就有空气进入,有时会造成病人的惊慌,重新排气又造成药物的浪费,于是发明了“可调试连通管输液器”,解决了多组药水更换问题,减轻了护士的劳动强度和病人的痛苦,该项发明已获得国家专利;高603班腾芳芳同学参加第八届“飞向北京”全国青少年航空模型比赛获中学女子组第一名;高301班廖瀚同学从红菜苔中提取色素制作出了更稳定的指示剂;初211班朱海同学发明了“大众密码保护器”;初302班蔡飞延同学发明了“病人升降床”;高301班张欣霖同学为班级开发出了班级成绩管理软件等。在学校全面开展劳技教育活动的促进下,学生的素质不断提高,学校中考、高考升学率也在全市居领先地位。这充分地体现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整体效应。
近年来学校承担了教育部、省、市多个科研课题,科研之花开满校园;坚持走特色办学之路,文体艺术之星层出不穷,近两年在全国中学生羽毛球锦标赛获得7金2银5铜的好成绩,学校女子足球队连续十四届蝉联湖南省冠军。学校是长沙市文明单位,省文明卫生单位,省艺术教育先进单位,省级花园式单位,省现代信息技术实验学校。
十二、问题讨论
规划课题有时限,科学研究无止境,普通中学卓越教育的研究受时间限制,尚有许多问题需要讨论,其中主要有三大衡量指标:其一,卓越教育的阶段性衡量指标,就是就时间而言的。学校教育与时俱进,在不同的时间段达到不同的水平,一步步向卓越教育的衡量指标靠近,因此,卓越教育的达标不但有一个终极性的衡量标准,而且有一个不同时间段的衡量标准。如何划分时间段?如何确定每个时间段的衡量标准?值得讨论。其二,卓越教育的区域性衡量指标,就是就空间而言的。某地的教育事业受当地的经济条件制约,不同区域(城市与农村、市区与郊区、山区与湖区、经济开发区与贫困地区等)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教育发展水平也就不同,不能一刀切地要求所有普通中学都达到同一卓越教育的水平。如何划分区域?如何确定不同区域不同的卓越教育水平,值得讨论。其三,卓越教育的基础性衡量指标,就是就整体而言的。从整体上看,省级、市级示范性中学比一般中学的基础好些,要求也应当高些。衡量一所普通中学是否达到卓越教育水平,如果不看其基础如何,那就是不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的赛跑,造成新的教育不公平(起点不公平、过程不公平、结果不公平)。本课题以省会城市的省级示范性中学为样本,尚未涉及市级示范性中学和一般中学,两者的卓越教育水平如何确定?如何衡量?值得讨论。
十三、参考文献
张武升·教育创新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97·107
冯骥才·人文精神是教育的灵魂[N]·人民日报(北京)·2008·1·4·⑾·
钟启泉·击破学习评价的“软肋”-------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评价问题的思考[N]·中国教育报(北京)·2007·10·20·③·
续梅·素质教育系统调研特别报告[N]·中国教育报(北京)·2006、11、7①,11、8①
扈中平“人的全面发展”内涵新析[J]·教育研究(北京)2005、5
韦国锋·挑战与创造-北京市第十一学校高中四环节主体性教学改革述评[J] ·基础教育研究(南宁)2007、3
鲁洁·做成一个人——道德教育的根本指向[J]·教育研究(北京)·2007·11·
周济·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而奋斗[J]·人民教育(北京)·2008·2·
和学新·走向校本的素质教育——天津市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研究[J]·天津市教科院报(天津)·2006·4·
亚里士多德.政治论[A].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4.562
金兴盛 李岩益 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对策研究《浙江经济》-2004年10期 -6-11页
蔡元培教育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150
康德教育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26.5
温恒福.探索21世纪中国教育教学先进理念引论.《教育探索》2002.1
程红艳.学校教育环境浅探.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韩延明·理念、教育理念及大学理念探析【J】·教育研究(北京)·2003·9
陈桂生·教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189-190·
朱小蔓等·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J】·教育研究(北京)·2006·2·
袁振国·素质教育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人民教育(北京)·2007·22·
叶澜·清思反思再思-关于素质教育是什么的再认识【J】·人民教育(北京)·2007·2·
周济·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而奋斗【J】·人民教育(北京)·2008·2·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创新教育——面向21世纪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抉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208-212·)
弗拉克斯·后现代的主体性概念[J]·国外社会学科(北京)·1994·1·
沈贵鹏·超越传统:三种新型智力观及其教育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上海)·2005·2·
史宁中、柳海民•••••教师职业专业化:21实际高师教育持续发展的生命[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北京)•2002•5
叶澜主编“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集,30页,31页,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
[德]第斯多惠著,袁一安译:德国教师培养指南,205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张武升••教育创新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290。
王洁•知识管理视野下的校本教研制度[J]•基础教育课程(北京)•2007•1。
林祟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9
王承绪等.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131.
卢梭.爱弥儿[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97
叶澜.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教育研究,北京.1997.9
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5.
邵瑞珍.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304、305.
贾晓波.中小学生心理辅导与咨询案例[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2.202.
靳希斌.教育经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43.144
柴田义松.教育实践之研究[M].北京:图书文化出版社,1990.241.242
李江源.论教育制度创新[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石家庄).2002.5
张亚飞·善用教材-重要的课程资源开发[J]·上海教育科研·2006年10月
靳希斌·教育经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61·
谈松华·“短缺教育”条件下的教育资源供给与配置:公平与效率【J】.教育研究(北京)·2001·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0.
苏霍姆林斯基·给儿子的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17.
拉尔夫·朴顿·世界危机中人的科学【M】·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1945.78.
刘惊铎·生态体验:道德教育的新模式[J]·教育研究(北京)·2006·1
吴也显·从维持性学习走向自主创新性学习之路[J] ·教育研究(北京)·1998·12)
黄中益·职业指导学[M] ·北京:改革出版社,1999·289·
李清臣·从模仿互变革:教学范式的转型[J] ·教育理论与实践(太原)·2007.8.
张东海等·论学校多元美育多元化[J]·中国教育学刊(北京)2003.2
席勒.审美教育书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78.
李恩慈.论中国教育法律体系[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北京).2001(1)。
贾湛、彭剑峰.行政管理学大辞典[Z]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206
钟启泉·“整体教育”思潮的基本观点 【J】·全球教育展望(上海)·2001·9
《普通中学卓越教育的“五为”要素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组(执笔人:张桃)
2010年4月6日
最后更新于: 2012-11-05 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