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该专著是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李琳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多维邻近性与产业集群创新”(11FJL012)的基础上由国家社科规划办统一资助、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一、 成果主要内容
本书从多维邻近性这个全新视角出发,围绕“多维邻近性与产业集群创新”
论题展开探索性研究。试图通过深入探析并回答以下问题:单一的地理邻近分析视角为什么不能充分解析产业集群的创新机理?地理邻近与组织邻近的组合以及地理邻近与认知邻近的组合如何交互影响集群创新?地理邻近与组织邻近的组合以及地理邻近与认知邻近的组合对集群创新的交互影响效应是互补关系还是替代关系?地理、组织、认知三种邻近形式如何随集群生命周期阶段演化而与集群创新能力动态耦合?来构建一个较完善的多维邻近性对集群创新影响机理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对相关理论机理进行实证检验。围绕这一目标,本书展开了以下研究:首先,在梳理国内外有关多维邻近概念的研究现状与不足的基础上建构一个界定清晰、彼此相对独立的多维邻近概念框架;探析“LKS”(“本地知识溢出”)视角下的单一永久性地理邻近创新效应论的主要观点及其局限性,ICT(信息通讯技术)背景下永久性地理邻近和临时性地理邻近对集群创新的动态影响机制,然后,重点探析地理邻近与组织邻近的组合、地理邻近与认知邻近的组合对集群创新的交互影响机制与影响效应;探究地理、组织、认知三种邻近形式与集群创新能力演化的动态耦合机制。
二、 成果主要创新点
(1)建构基于组织合作视角的多维邻近性概念框架。依据最大限度地消除不同维度邻近性概念之间的重叠性与模糊性以及邻近性的可测度性原则,将多维邻近性划分为地理邻近、组织邻近、认知邻近三个维度,三个维度邻近概念的内涵界定清晰,在理论上彼此可分离。三种邻近性既独立作用于集群创新中,又相互组合以不同的形式作用于集群创新。
(2) 创造性地将组织邻近细分为纵向组织邻近和横向组织邻近,并分别探析它们与地理邻近的组合对集群创新的影响机制与影响效应;创造性地探析集群创新中的地理邻近二维性——永久性地理邻近和临时性地理邻近对集群企业合作创新的动态影响机制。
(3)首次建构多维邻近性对集群创新影响的较完善的理论分析框架:多维邻近概念界定与划分;“LKS”视角下的(永久性)地理邻近对集群创新的影响,ICT背景下临时地理邻近和永久性地理邻近对集群创新的动态影响,地理邻近与组织邻近的组合对集群创新的交互影响,地理邻近与认知邻近的组合对集群创新的交互影响;地理、组织、认知邻近的组合与集群创新能力演化的动态耦合机制。
(4) 尝试着按以下逻辑多层面深入系统地探析多维邻近对集群创新的影响机制与影响效应:单一永久性地理邻近在集群创新中的作用----永久性地理邻近与临时性地理邻近对集群创新的综合影响----地理邻近与组织邻近的组合以及地理邻近与认知邻近的组合对集群创新的交互影响----地理、组织、认知三种邻近形式与集群创新能力演化的动态耦合机制,得出以下有价值的重要结论:结论一:单一的永久性地理邻近的分析视角无法充分解释集群的创新机理,地理邻近通过影响其他维度的邻近性来影响集群创新;结论二:组织邻近以及认知邻近是集群创新的重要影响维度,适度的组织邻近或认知邻近都对集群创新产生显著的促进效应;结论三:地理邻近与组织邻近的组合以及地理邻近与认知邻近的组合对集群创新产生交互影响,交互影响效应既可表现为相互替代关系也可表现为互补关系,这与集群的类型、特性、集群所处的时空背景以及集群演化所处的阶段有关;结论四:过度的邻近性具有负面效应;结论五:地理、组织、认知三种邻近性对集群创新演化的不同阶段的影响程度与影响效应不同,呈现出与集群创新能力演化的动态耦合特征。
(5) 量化分析方面的突破。本书尝试性地采用SEM—PLS方法,即构建结构方程模型(SEM),运用偏最小二乘法(PLS)估计和检验模型参数,对地理邻近、织邻近、认知邻近对集群创新的独立影响效应以及地理邻近与组织邻近的组合、地理邻近与认知邻近的组合对集群创新的交互影响效应进行定量评估,以检验相关理论结论的正确与否。克服已有研究的理论观点缺乏实证检验的缺陷。